员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我们 > 伟德BETVLCTOR介绍

伟德BETVLCTOR介绍

《思想战线》刊发公司吴明永教授的理论文章《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2023年02月20日 17:22  点击:[]

2023年1月15日,《思想战线》2023年第1期刊发公司吴明永教授的理论文章《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全文转载如下: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思想战线》2023年第1期

吴明永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包括在根本要求上坚持“一个中心”、在基本方法上立足“两个基本点”、在发展节奏上把握“三步走战略”、在内驱动力上重视“四化同步”、在总体布局上推进“五位一体”等五个方面。它们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而产生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理论等科学理论的全面贯彻和创新发展。理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奋力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程。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科学论断,并作为重大经验写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以来,便获得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戴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致认可,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最伟大的成就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明显的标志。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等五个基本特征,包含“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等九种本质要求,内含“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五项重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心任务的根本方法,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本溯源,中国式现代化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相同步,在由逐步创立到创造伟大成就的生动实践中,形成许多长期坚持而又富有成效的基本原则、科学方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极大地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本文试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回归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鲜活实践中去,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一、在根本要求上坚持“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可以具体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等丰富内涵,其基础和核心还在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在推动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同时,也给全世界带来发展机会,使中国跃升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这些奋斗历史和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第一要求。

(一)“一个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注重把土地问题作为最重要的经济问题加以解决,毛泽东称“新民主主义的主要经济特征是土地革命”,与时俱进地制定了“没收地主土地“减租减息”“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政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立足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主题,正确判定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把经济建设确立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需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始终不渝地贯彻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持续推动经济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在经济发展方面,仅国内生产总值就由3679亿元增长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速达95%。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自2013年开始实施的脱贫攻坚战略,通过持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中国数千年乃至整个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成为“对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贡献最大的国家”。正是立足于这些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把“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遵循。

(二)“一个中心”根本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深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史观为核心,极端重视物质生产的基础作用,要求社会主义把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吃喝住穿到理论创新,从革命斗争到社会建设,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物质生产。承认和重视人的物质需要是认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任何忽视物质基础的发展模式都是空中楼阁,近现代以来中外各国的现代化进程都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快速的经济增长为显著标志。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革命专政,逐步消灭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同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以此来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列宁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也发现,简单摧毁资本主义并不能“填饱肚子”,必须善于利用“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只有生产力的明显进步、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需要,进而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填饱肚子”等诉求充分说明经济建设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任务,是巩固社会政权、彰显制度优势的基础和前提。回顾历史,苏联长期忽视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需求,是导致它解体的重要内因之一。

中国共产党吸收过去背离经济规律、忽视经济建设造成社会停滞的惨痛教训,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强调要“横下心来……不受任何干扰”,重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正轨,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曾说,贫穷和发展太慢都不是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摆脱贫穷。”改革开放初见成效,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显著提升之后,他进一步强调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注重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以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在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反贫困斗争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为此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要求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确定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时,明确把“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置于首位,再次彰显经济建设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极端重要性。因此,旗帜鲜明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充分贯彻,也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决不可撼动的核心要素和根本要求。

二、在基本方法上立足“两个基本点”

“两个基本点”指的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中,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基石,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立场层面的根本性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实践层面的方法性要求。从“两个基本点”的作用和地位来看,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处于“基本方法”的地位。

(一)“两个基本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方法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前两个时期,由于阶级斗争、国际形势等内外因素的影响,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受到限制、在对内改革方面力度不够,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未能充分彰显、经济活力未能充分释放。十年动乱结束后,党中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工作进行重大调整。直至党的十三大正式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道,确立为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遵循。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基石,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驱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40余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体制和对外格局的历史性转变、生产力状况的历史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历史性跨越,“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概括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两个基本点”基本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和重大成就充分说明,“两个基本点”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可或缺、不可动摇的基本方法。

(二)“两个基本点”基本方法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拓展

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旧有生产关系就会“变成生产力的桎梏”,进而触发广泛的社会革命,由经济基础的变更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后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及这些差别所由产生、所相适应的一切生产关系。但是,初期的社会主义刚从资本主义转变而来,故在经济、道德和精神等各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特别是政治和经济“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性”,即多种阶级力量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为了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无产阶级既要在政治上实行阶级专政,还应着重“建设共产主义,创造新的经济关系,建立新社会”,特别是对于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必须“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苏俄“新经济政策”即属此类。为了确保这些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无产阶级必须组成“自觉的阶级政党”,即由革命无产阶级组织成为独立而坚决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简言之,无产阶级政党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围绕工农劳动阶级的根本利益,千方百计地赢得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功。

中国共产党确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40余年实践检验而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方法。邓小平指出,国家要实现彻底的政治独立,就必须摆脱贫困、得到发展,为此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同时“教育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确保改革开放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40余年来,改革开放使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发生重大转变,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使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实现重大飞跃。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立足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全面、系统、深入推进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而之所以取得这些伟大成就,在于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中央的高度肯定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充分说明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不可动摇的基本方法的重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为了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各项目标,特别是经受住“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必须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原则,进一步巩固了“两个基本点”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基本方法的重要地位。

三、在发展节奏上把握“三步走战略”

“三步走战略”的具体目标自党的十三大首次正式提出以来,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不断调整,由“老三步”到“新三步”,目标更清晰,内涵更丰富,要求更也严格,核心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步走战略”坚持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同进步,将宏伟的目标量化、细化、具体化,便于稳步推进、统筹兼顾、逐项落实,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色和最重要的内涵之一。

(一)“三步走战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节奏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长达28年的艰苦奋斗中,党和人民经过长期艰巨的浴血奋战才取得胜利,建立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权,其艰巨性和曲折性不言而喻。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之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仍保持了这种清醒,他曾指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阐明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各种重大矛盾,随后召开的中共八大也实事求是地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不幸的是,这些正确认识和合理战略被“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所打断,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损失。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吸收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冷静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全面建立是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为此在从思想上正确把握和实践中科学推进这一历史任务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基本路线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指南。为了积极稳妥地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在邓小平率先完整阐述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从温饱走向小康、从小康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此后,党中央又根据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有所完善和充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由更加宽裕小康到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伐。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三步走战略”。“三步走战略”内涵不断丰富,深化改革的步伐永不止步,建设成效也随之日益凸显。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在与时俱进的“三步走战略”的指引下,我们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越来越近。

(二)“三步走战略”发展节奏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丰富

《共产党宣言》满怀激情地号召世界各国无产者燃起革命烈火,“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个革命就是共产主义革命,其本质就是以生产力为武器,“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由于初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各方面仍带着它所脱胎出来的旧社会的痕迹,彻底消灭阶级差别的重点在其所产生的生产关系,以“自由的、联合的劳动的社会经济规律的自发作用”代替“资本和地产的自然规律的自发作用”。列宁也指出,消灭阶级不仅要推翻剥削者本身,还要废除其所依托的私有制,“这是很长时期才能实现的事业”,其间必须“大大发展生产力”,消灭各种残余势力。这些论述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绝非简单的政治革命可以达到,必须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步走战略”,正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即中国式现代化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理性认识和应对策略。这三种关系逻辑连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了长期性和艰巨性,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明确了目标、方向和方法,而“三步走战略”则规定了步骤和节奏。自党的十三大以来,“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内容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展有所调整,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始终未变,推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职能始终未变。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升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升级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要求更高、更严、更清晰,激发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的奋斗精神,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吹响了向最高目标决战的号角:“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力量。由此可见,“三步走战略”由于对发展节奏、发展质量的精准把握,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特色。

四、在内驱动力上重视“四化同步”

“四化同步”指的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协同推进,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驱动力。“四化同步”相辅相成、协同推进,既牢牢把握国民经济命脉,又充分发挥融合发展优势,不断释放各行业各领域经济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不竭动力。

(一)“四化同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驱动力

在新民主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自身建设和夺取全国政权成为首要任务,主要在根据地进行传统农业、手工业生产,并不具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条件。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宣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要求“城乡必须兼顾”、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尽快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国营工业、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生产,自此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伟大进程,原本占国民经济主体的农业也得以快速发展,至改革开放之初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释放了各行业各领域各主体的经济活力,在党中央全面统筹下形成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推动“四化”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快车道,“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以工业化为代表的“四化同步”战略驱动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足以说明它们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内驱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设定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时,明确把“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要求,足见“四化同步”对实现新时代经济社会各方面目标的重要性。

(二)“四化同步”内驱动力是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强调,人们在何种时候采取何种行动,完全取决于人们所处的“既定的历史环境”,应当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在把握“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组织生产。列宁也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各国共产党人必须根据这个“总的指导原理”和“实际生活”来“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策略,就是“建设共产主义,创造新的经济关系,建立新社会”,把“创建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的事业”列为头等任务。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看来,社会主义建设是复杂艰巨的宏大工程,只要确保生产资料公有制、无产阶级领导等基本原则,就应当根据特定的时空条件来制定和实施具体方案,甚至是资本主义的合理因素也应吸收进来为我所用,列宁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要“乐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他形象地描述称:“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简而言之,就是在恪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成果来为我所用。

中国式现代化以“四化同步”为内驱动力,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必须与资本主义长期和平共处的世界趋势、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基础差、起步晚等现实情况,围绕如何“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一时代课题而做出的科学部署。“四化同步”战略的目的是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良性循环、释放创造活力,为此我们除了充分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外,还应当持续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并让所有这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对“四化同步”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好的体制机制保障,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提供更多、更强的创造创新活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本质要求。

五、在总体布局上推进“五位一体”

中国式现代化在总体布局上推进“五位一体”,指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逐步完善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的清醒认知,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在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系列时代课题的过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逐渐完善起来,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

(一)“五位一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布局

改革开放不久,邓小平强调,“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初步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布局要求。随着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实施构建和谐社会战略以来,更加重视社会建设,进一步形成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立足现代化各方面事业的显著进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为解决经济快速发展后带来的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式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也增加了“美丽”的要求,升级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党的十九大新修订的党章进一步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依据。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也作了相应完善,“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体制机制进行全方位深化改革,“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注入了全新动力。经过十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科学内涵得到成功推进和拓展,成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总结的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的主体。

(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并没有做出事无巨细的描述,只是大体规定了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这一基本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各种要素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居中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广泛存在而又不断变动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进而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这一不可调和之矛盾,必然走向灭亡,代之以消灭了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即每个人按照人类本性,“随自己的兴趣”来生产和消费,例如“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这种自由状态并不易得,“生产者只有在占有生产资料之后才能获得自由”,获得“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为此无产阶级必须全方位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进而建立新社会。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通过经济建设实现物质富足只是基础,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充分发展、协调发展才是目的。正如列宁所说“仅仅把生产资料转归全社会公有(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还不能消除分配方面的缺点和‘资产阶级权利’的不平等”。因此,无产阶级不仅首先要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要与时俱进地推进其他方面建设,为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方案也只能根据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来推进和调整。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完成及改革开放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巩固政权、增强综合国力、确保国家安全的必要手段。在经济建设有了较大成就,国家实力显著增强时,强调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好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协调,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也是系统推进、协同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故而不仅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还创造了人民文明新形态。在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对世界先进文明逐步吸收、转化,再到引领的过程,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六、结语

马克思主义认为,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不仅是使广大群众、整个民族、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还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百年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凝聚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我们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战略依据。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还吸收了国外现代化模式的有益经验,避免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苏联模式现代化的弊端。不仅彰显了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也表明它是对人类文明道路的原创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在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并具有独特的鲜明特征,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成就,面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光明前景,我们一方面要树立必然胜利的信心和决心,以全体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推进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以贯之地进行长期奋斗。特别是深刻认识到“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需要在前进过程中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才能“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就需要我们自觉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等五个基本特征,按照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等九种基本要求,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五项重大原则,坚定不移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产党人》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研究”阶段性成果(20XDJ012)

作者简介:吴明永,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伟德BETVLCTOR教授、博士,陕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陕西 西安,710021)。

(审核:孔庆金 编辑:付佳)

上一条:西南大学罗洪铁教授做客“前沿科学报告” 下一条:《陕西日报》刊发公司徐瑞仙教授的理论文章《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鲜明特征》